放入特殊生物噴墨 打印出來活的3D器官組織

徐銘恩教授研制出生物3D打印機。

生物3D打印機制作出的腎臟組織
浙江在線08月07日訊放入生物噴墨,就可打印出活的器官組織。
最近,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物制藥研究中心負責人徐銘恩,及其團隊最新研發出這樣一款“利器”——中國首款生物3D打印機。
7年的準備、1年的研發,徐銘恩團隊的研發成果超越了德國的生物3D打印機。去年,國際頂級期刊Biomaterials將這款3D打印研究評價為其領域的最高水平。
那么,這款生物打印機究竟“高”在何處?它又有何用?昨天,記者走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物制藥研究中心實驗室,一探究竟。
3D的器官組織,怎么打印
實驗室內,生物3D打印機正在打印肝小葉(肝組織)。“打印一個,大概需40分鐘至1小時的時間。”徐銘恩介紹。
3D的器官組織怎么打印?噴頭每來回運作一次,肝小葉就增厚一點。原來,它是一層層地打印,這么一個肝小葉大概需要打120層。
其實,每一層的打印路徑都有講究。“這款生物3D打印機,打印之前可先分層預覽,確定每層的速度溫度等,確定最佳的打印路徑。不過,分層控制還不夠智能,有時需要手動。這個,還需要改進。”徐銘恩解釋。
打印槽的四周,均是0℃的環境,適宜細胞的存活。“這是一個由獨立固態制冷單元和傳熱管網形成的溫控設計,德國的3D打印機只有底板能保持低溫,而我們的整個打印腔和噴頭都能控制在低溫。細胞只有在低溫之下,才能在打印過程中保持高存活率。”
但僅僅0℃,還不足以保證打印出來的肝小葉存活并生長出細胞。“細胞很柔軟,可打印需要擠壓,我很好奇,這個噴頭到底怎么做到細胞存活的?”浙江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系教授李繼承疑問道。
“特殊的打印噴頭設計和材料固化技術,可以將細胞在打印過程中的成活率提高到90%以上。”徐銘恩表示。噴頭溫度可從-5℃跨越至260℃。“這可以打印更多種的材料,也可以保證細胞在打印過程中的存活。”徐銘恩進一步解釋。
此外,整個打印過程都是密封無菌的狀態。而這,也是德國生物3D打印機所沒有的。一旦染菌,打印出來的組織也就成了“廢物”,無法使用。
打印出復雜的細胞甚至器官,是未來的方向
不過,最關鍵的,還在于,噴出來的“油墨”。噴墨的質量,直接決定了打印出來的組織是否能用于器官修復及藥物實驗。
這款噴墨的材料之一是“水凝膠”,由多種材料經一定比例調制后形成。這種水凝膠,與人體生長環境相似。水凝膠再與提取的細胞混合,就形成最終的生物噴墨。 “需要打印哪款組織,就混合哪種器官上的細胞。”徐銘恩表示。
一旁盛了酒精的容器里,還放著迷你型的人臉、鼻子和耳朵。“剛打印出來的組織很軟,通常需要放入交聯劑固化后,再放入培養箱中培養。”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趙占盈說。
培養時,細胞會否自然生長在打印出來的組織支架上呢?徐銘恩帶小組成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打印出來的骨支架放入大白鼠體中,2周后,可見肉芽和血管長入支架的大孔內。而這,將可用于臨床的骨缺損修復。
器官組織能夠通過這一款生物打印機產生,固然讓人眼前一亮。不過,“對于臨床醫生來說,手術中最缺的是器官來源。我們最期待的,還是能否打印出器官,移植到人身上?”解放軍第117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陳清勇說。
其實,這也是生物3D打印機被期待的一個重要原因。不過,打印出復雜的細胞、甚至器官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不僅如此,生物3D打印機還可用于藥物開發。
2010年,美國研究制藥工業協會會員公司新藥研發投入674億美元。而輝瑞(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藥公司)光是在創新藥品研發上,就共投入94億美元。一款新藥的研發,平均需要8億美元,費時10年。
為何費時費錢呢?就因為,實驗的介質是動物,與人體差異很大。但是,如果打印出人體的器官組織,就可最直接的進行在其上進行藥物篩選。
此外,還可用于醫療輔具。比如,肝移植手術很復雜,打印一個3D肝器官(非活體),手感與活體的肝臟一樣,可用于動刀醫生進行模擬手術,制定更有效的手術方案。
-相關鏈接
3D打印技術: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基礎,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系統,利用激光束、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、陶瓷粉末、塑料、細胞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,最終疊加成型,制造出實體產品。
生物3D打印(3D-Bioprinting):以計算機三維模型為基礎,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的方法,定位裝配生物材料或活細胞,制造人工植入支架、組織器官和醫療輔具等生物醫學產品的3D打印技術。
(責任編輯:adm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