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Nature》:3D打印仿生昆蟲幫助科學家繪制自然界擬態(tài)的極限
時間:2025-07-08 09:51 來源:南極熊 作者:admin 閱讀:次
2025年7月7日,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(fā)出一種3D打印方法,可以打印外型逼真、色彩精準的昆蟲模型,用于生物學研究。相關研究以題為“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-printed stimuli”的論文發(fā)表在《Nature》期刊上。

研究團隊由工程學院的Ruth Goodridge教授和Mark East領導,與生物學家Christopher Taylor、Tom Reader、John Skelhorn和Francis Gilbert合作,創(chuàng)造了逼真的人工獵物。打印的模型可以復制現(xiàn)有物種,并生成具有新形狀和顏色圖案組合的假設變體。


△圖片來源:湯姆·里德
研究團隊在劍橋附近一片占地16.8公頃的馬丁利林地(Madingley Wood)進行了實地試驗,該林地自21世紀初以來一直作為鳴禽研究地點。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期間,研究人員每周訪問該地點兩到三次,操作六個喂食站,這些喂食站配備了蓋子蓋著的食盤,食盤上印有不同的3D打印獵物模型。這些喂食站使用PIT標簽、RFID閱讀器和追蹤攝像機來監(jiān)測野生鳴禽對人工獵物的反應。這項研究考察了擬態(tài)者必須多準確地模仿危險物種才能欺騙捕食者。結果表明,鳥類能夠有效地識別擬態(tài)者并避開危險的獵物,但捕食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容忍不完美。某些特征,例如顏色對比和整體體形,對于成功模仿似乎比精確復制更為重要。

△一組3D打印仿生昆蟲模型,包括一只蒼蠅(左)、一只黃蜂(右)和三只通過3D變形技術產(chǎn)生不同程度模仿的中間體。(圖片來源:Christopher Taylor)
在葡萄牙進行的額外實驗涉及蟹蛛,并證明不同的捕食者依賴于不同的感官輸入。當靜態(tài)的3D打印模型無法激發(fā)蜘蛛反應時,研究人員使用Arduino控制器添加運動,成功觸發(fā)了捕食者的行為。這凸顯了蜘蛛與鳥類不同,它們更依賴于運動感知而非視覺外觀。這項研究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局限性,并解釋了為何擬態(tài)適應在達到完美之前往往會停滯不前。這些發(fā)現(xiàn)有助于確定擬態(tài)的哪些方面對不同類型的捕食者最為重要,并確定生物適應性需要達到何種精確程度才能成功進化的閾值。
(責任編輯:admin)
最新內(nèi)容
熱點內(nèi)容